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015-11-24 19:47  阅读(1212)  评论(0)  分类:专业

第一节  膀胱炎

一、概述

1.病因  ①生物性病原体感染:细菌(多为大肠杆菌)、真菌、寄生虫(埃及血吸虫等)等;②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损伤等。

2.女性尿道较短,易尿路感染。

3.其他致感染诱因  ①前列腺良性增生症;②长期留置导尿管;③尿道内口皱襞形成;④膀胱直肠瘘等。

 

二、细菌性膀胱炎

或称非特异性膀胱炎。最常见。

(一)临床要点

1.急性细菌性膀胱炎  ①突然发病;②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③脓尿,血尿;④尿细菌学检查阳性;⑤病程短;⑥易复发。

2.慢性细菌性膀胱炎 ①病程缓慢、迁延,可急性发作;②反复性膀胱刺激征(较急性膀胱炎轻);③尿细菌学检查常阳性。

(二)病变

1.急性细菌性膀胱炎  黏膜层以至膀胱壁全层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素渗出、假膜形成和溃疡形成。

2.慢性细菌性膀胱炎  膀胱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

 

三、结核性膀胱炎

①多继发于肾结核病的下行性感染,或继发于男性生殖器官结核病;②病变多从三角区开始,结核结节形成、黏膜溃疡和固有膜内结核性肉芽肿形成;③病变反复迁延时,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膀胱挛缩、僵硬和变形。

 

四、增生性膀胱炎

①多见于三角区,呈现小囊肿或乳头状突起;②慢性刺激因素致使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向固有膜内芽生,并渐与移行上皮断离、形成实性上皮团(Brunn巢),固有膜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③Brunn巢可化生为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称为腺性膀胱炎;④腺腔内的分泌物蓄积并形成小囊肿时,称为囊性膀胱炎;⑤黏膜移行上皮向表面生长并形成乳头时,称为乳头状膀胱炎。

 

五、滤泡性膀胱炎

①因轻度慢性刺激所致,多见于三角区;②固有膜内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滤泡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③黏膜呈现许多灰白或灰黄色细小结节。

 

六、间质性膀胱炎

①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②常见于中年女性;③固有膜、肌层间质和浆膜层均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终致肌纤维被瘢痕组织替代,膀胱壁因而增厚、缩小。

 

七、其他类型膀胱炎

(一)气肿性膀胱炎  ①黏膜下层,以至肌层含有气囊;②与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或真菌感染有关;③约半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

(二)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①黏膜息肉样增生,其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常见于变态反应体质患者,或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三)皮革性膀胱炎  膀胱壁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并钙化。

(四)息肉状膀胱炎  ①膀胱黏膜息肉状增生,异型性上皮细胞无异常;②多发生于置放导尿管患者的管端直触的膀胱后壁和顶部。

(五)放射性膀胱炎  ①急性膀胱炎,发生于放疗后3-6周;②膀胱黏膜急性炎症,上皮细胞退变、不同程度核异型性,溃疡形成,非典型成纤维细胞增生,终致纤维化。

 

第二节  膀胱软斑

(一)概述  ①罕见;②病因未明,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③发生于有慢性膀胱炎病史的女性;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倾向于多发;⑤可发生于膀胱以外的泌尿系其他部位,男性生殖器官、皮下软组织、胃肠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处。

(二)病变

1.肉眼  呈现略隆起于黏膜的斑块(中心稍凹陷),灰黄色,单发或多发性,直径可达75px。

2.镜下  膀胱黏膜肉芽肿性病变。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②巨噬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基质中呈现软斑小体(Michaelis-Gutmann小体);③软斑小体:圆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折光,嗜碱性均质,或具有环层结构,钙、铁染色呈阳性;④巨噬细胞还可吞噬红细胞或细胞碎屑。

 

第三节 尿路上皮增生、非典型增生

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尿路系统。肾盂和输尿管称为上尿路。尿路上皮泛指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黏膜表被的移行上皮。

1.尿路上皮增生   ①尿路黏膜的移行上皮细胞明显增厚、无异型性;②少数可乳头状增生(多并发乳头状肿瘤);③无恶性潜能。

2.尿路上皮非典型增生  或称尿路上皮异型性增生。①增生的移行上皮细胞呈现较重的核异型性(核多形、染色质过多等)和上皮组织结构异型性(核拥挤、失极性等),但未累及上皮组织全层(未达到原位癌的程度),移行上皮表面的伞细胞尚存;②尿路局部无结石、感染、近期接受器械检查或治疗等诱发上皮反应性增生的病变背景;③属于癌前病变;④限于尿路上皮底、中层的非典型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相当于低级别尿路上皮内瘤变;⑤增生细胞明显异型性并超过上皮层1/2但未累及全层者(中度非典型增生),相当于高级别尿路上皮内瘤变。

 

第四节 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

一、概述

尿路上皮肿瘤即是旧称的移行上皮肿瘤。

1.发生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尿路上皮肿瘤,分为:①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non-invasive urothelial tumors);②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nfiltrating urothelial carcinoma)。

2.5%-10%的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进展为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3.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相当于浅表性尿路上皮肿瘤,意指肿瘤累及尿路上皮层,或穿破基底膜但尚未侵犯肌层。“非浸润性”着重于组织学病变的表述,“浅表性”多用于膀胱镜检查的影像。

4.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包括①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②原位癌;③尿路上皮乳头状瘤;④内翻性乳头状瘤;⑤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⑥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⑦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等。其中的①-④不属于恶性肿瘤。

 

二、尿路上皮原位癌

①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②尿路上皮细胞(大细胞或小细胞)显著平坦型异型性增生(高度核间变,可现病理性核分裂象),累及或未累及上皮全层,伞细胞可尚存;③恶性细胞可呈“派杰样”扩散;④可因剥脱而仅残留单个恶性细胞贴附于黏膜面(“黏附性”原位癌);⑤绝大多数发生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周围(检见原位癌对于诊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具有重要提示意义);⑥恶性细胞异常表达CK20、P53和RB(P53和RB阳性提示病变进展)。

 

三、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①少见;②多小于50岁;③较小(直径<25px),单发性;④乳头稀疏,表被形态、层次(<5层)皆似正常的尿路上细胞(呈现核距均等、极向正常、成熟倾向),伞细胞明显;⑤Ki-67阳性细胞少;⑥无恶变危险;⑦需与非浸润型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乳头状膀胱炎等鉴别。

 

四、内翻性乳头状瘤

①少见;②可能与增生性膀胱炎(Brunn巢)等尿路上皮慢性炎症有关;③良性肿瘤,复发率<1%;按标准严格诊断者罕见恶变。

1.肉眼  肿瘤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的息肉样隆起,直径一般小于75px。

2.镜下  ①尿路上皮反转地向固有膜内条索样生长并相互吻合(中央为尿路上皮,周边为栅状排列的底层细胞),不累及肌层;②增生上皮细胞无异型性,不见或罕见核分裂象;③增生细胞巢可呈管、囊状结构;④偶见鳞状上皮化生,可伴神经内分泌分化;⑤需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增生性膀胱炎的Brunn巢、腺性和囊性膀胱炎等鉴别。

 

五、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ia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PUNLMP):①较多见(占尿路上皮肿瘤的20%);②直径1-50px;③镜下:形似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但上皮细胞层次异常(>5层),细胞密集、极向正常、轻微异型性;④Ki-67阳性率低,表层上皮细胞CK20阳性;⑤预后好,复发率25%-35%,进展率4%,病死率<2%。

 

六、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①多单发(22%病例>2个);②复发率50%左右,5%病例进展为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与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镜下区别:①增生上皮细胞异型性更明显,失去核距均等、极向正常、成熟倾向等正常形态;②底层细胞呈现核分裂象(可见于全层);③部分乳头状结构融合;④CK20、P53、P63异常表达。

若现灶性细胞显著异型区域,应视为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七、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①常与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并存;②乳头状、结节状肿物,单发或多发性。

镜下病变:①增生上皮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高度异型性(低倍镜下即可辨认恶性);②核分裂活跃,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分布于上皮全层);③细胞黏附性低;④呈现乳头状叶片结构(常浸润性生长),应认真寻觅该叶片增生病变处的乳头轴心内有无浸润性病灶;⑤CK20、P53、P63明显异常表达。

 

第五节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旧称移行细胞癌。属于高发癌。多累及膀胱(膀胱首位恶性肿瘤)。男性居多。

(一)临床要点

1.发生于膀胱者  ①无痛性肉眼血尿(85%病例);②尿频、尿急;③排尿障碍,以至尿潴留;④尿中排除腐肉样物;⑤多位于膀胱侧壁、后壁,顶部最少见(最易进展)。

2.发生于上尿路者  ①镜下血尿(可首发)和肉眼血尿(半数病例);②腹绞痛(血凝块致尿路梗阻);③肾盂积水(尿路慢性梗阻)。

 

(二)病变

1.肉眼  ①乳头状、息肉样、结节状、溃疡性肿物,或弥漫性透壁浸润;②单发或多发性。

2.镜下  ①尿路上皮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增生(低级别和高级别)和浸润性生长;②低级别(轻度异型性)者,瘤细胞>5层(伞细胞尚存活消失),增大;胞核轻度大小不等、染色质稍多,轻度失极性,可垂直于基底膜;核分裂象较少,无病理性核分裂象;③高级别(重度异型性)者,瘤细胞层次明显增多(伞细胞消失),明显增大;胞核明显增大、多形、染色质稍多、核仁显著,极性紊乱;核分裂象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④肿瘤细胞以单个细胞或呈小簇、巢状浸润乳头轴心间质和(或)固有膜,以至于深肌层;⑤有助于判断固有膜浸润的指标:结缔组织增生;肿瘤细胞巢围以间质裂隙,巢周瘤细胞富含嗜酸性胞质;⑥肿瘤细胞可小细胞分化(提示预后差);⑦肿瘤细胞可鳞状分化(较常见,可能提示预后差)、腺性分化(临床意义不明);⑧恶性鳞化:富含嗜酸性胞质,核大、卵圆形、染色质粗、核仁显著;位于肿瘤深部。

3.组织学变型

⑴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

⑵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

⑶巢状变型(罕见,貌似腺性膀胱炎、内翻性乳头状瘤,肿瘤深部显著异型性,高侵袭性)。⑷微囊变型(囊腔大小不等;内衬尿路上皮、或为扁平上皮,或缺失,可有黏液细胞分化)。

⑸微乳头变型(形似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高侵袭性)。

⑹淋巴上皮样癌(与发射鼻咽部者相似,注意与慢性膀胱炎鉴别,预后较好,可伴发其他亚型成分并由后者推测预后)。

⑺淋巴瘤样和浆细胞样变型(仅个案报道)。

⑻肉瘤样变型(肉瘤样癌;成于不同分化程度的尿路上皮、腺管、小细胞和梭形细胞,可含有一种或多种骨、软骨、软组织肉瘤成分并兼呈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⑼伴巨细胞的尿路上皮癌(罕见,伴发于高级别癌)。

⑽伴滋养细胞分化的尿路上皮癌(HCG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⑾透明细胞变型。

⑿脂质细胞变型(罕见)。

⒀未分化癌(很罕见;不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六节 尿路系统的其他肿瘤

(一)其他尿路上皮肿瘤

1.鳞状细胞肿瘤   ①鳞状细胞乳头状瘤;②疣状癌;③鳞状细胞癌。

2.腺型肿瘤

⑴绒毛状腺瘤。

⑵腺癌:①肠(结肠)型腺癌;②印戒细胞癌;③黏液腺癌;④透明细胞腺癌;⑤肝样腺癌;⑥混合型腺癌。

⑶脐尿管癌。

3.神经内分泌肿瘤   ①小细胞癌;②类癌;③副神经节瘤。

4.黑色素细胞肿瘤   ①色素痣;②恶性黑色素瘤。

(二)间叶肿瘤  ①平滑肌瘤;②血管瘤;③横纹肌肉瘤;④平滑肌肉瘤;⑤血管肉瘤;⑥骨肉瘤;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⑧其他。

(三)淋巴瘤  最常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四)继发性肿瘤

1.包括  ①膀胱的转移瘤;②由毗邻器官直接扩散的肿瘤。

2.来自  ①结肠癌(21%);②前列腺癌(19%);③直肠癌(12%);④子宫颈癌(11%);⑤胃、皮肤、乳腺和肺的转移瘤(很少,共计2.5%-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