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曾国藩的屡败屡战
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又一次表演高台跳水,落得个“优秀跳水运动员”的美名,也让咸丰皇帝对他嗤之以鼻。
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
屡战屡败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突出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战多少,败多少,只要开战,结果总是失败的,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屡败屡战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突出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认为败了还可以再战,百折不挠,永往无前。曾国藩是这么改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 理论,他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屡战屡败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体现,被认为是人类沮丧表现的一种,人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屡败屡战则超越了这种人类的这种习惯,表现了一种执着与不屈。
有人说屡败屡战是仅是一种匹夫之勇的争强好胜。但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比喻就知道屡败屡战有多么可贵。有一只驴子,要是它懒在地上,怎么打它也不肯起来,这是固执;而如果这驴头上放着一棵青草,它拼命也要去争取吃到,这就叫执着。
正是因为这种建立在理想中的执着,成就了“修齐治平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其对自我的一种塑造,代表着成功人物共有的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其本质是:立志奋发,坚忍坚韧,屡败屡战。
荷马史诗中有个关于西西弗斯的神话: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到了山顶之后神又让它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西西弗斯屡败屡战,沉醉在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当中,而且这种快乐第二天还可以再来一次!
屡战屡败是一种痛苦,屡败屡战确实是一种快乐。只看到屡战屡败的人,一定会输给命运;而能够屡败屡战的人,却能最终赢了神!
昔日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雄,刘邦只是在垓下之役才赢的关键一战,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最终定鼎天下!
后世的毛泽东,一败长沙、再败瑞金、败湘赣,丢延安失皖苏,但屡败屡战,东北一役扭转乾坤,铸造共和!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