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英文行文风格通常会导致怎么样的问题?
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到的文章有很多相同的问题,今天就意义列举处理啊慢供大家参考,免得夺走弯路。
1.
中文论文题目往往谦虚、含蓄。通常是“对于。。。分析”,“。。。的作用”,“对于。。。的研究”之类的。这大概是中文论文比较通用的题目格式,但是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这类题目太含蓄,基本上等于什么也没说。从而他们会觉得作者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立意,和对自己研究的自信。
所以,依照英语习惯,一般不说“
2.摆架子的“It
对于英文写作的人,这种句式显得很高级。其实这是一句英文里的典型的废话。曾经,有文化的人写东西的时候,习惯把句子写得很长,一个字说清楚的,尽量用三个五个字,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这些已经过时了。这些个典型的废话,包括in
论文讲究简洁精炼。因为你的读者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两三个日理万机的审稿人。所以不需要摆起架子说 In
3.几乎是自我反省的讨论部分
有相当多的文章,讨论部分总有一两个段落,是自我反省式的:“本文的缺点有如下几条:..."。“本研究虽然。。。但是样本量较小”。你要知道,杂志所接受文章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忙碌的审稿人对于素不相识的文章的态度是找茬的态度。可以说,没事儿还要找出点事儿来。这种类型的讨论,大概是符合我们中国人谦虚低调的文化,但是对于讲英语的审稿人来说,无非等于在法庭上认罪了。审稿人可能会很奇怪,你知道不行为什么还要投稿?
所以,在讨论文章不足之处的时候,要讲究策略。要能够虽然是再讲不足,但是其实是在给自己圆场,就是即使审稿人发现了这些不足,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把文章拒掉。
4.充满数字但没有总结的结果
经常看到结果部分的描述充满了数字。这其实是很让读者头疼的一件事。很多中文文章的结果部分就是数字的堆砌。一堆数字之后戛然而止。好像是在考验读者的智商:我看你能从这些数字里面的出什么结论?试想你是一位工作繁忙的教授,恐怕忙到连自己学生的数据都没有时间细看,在审稿的时候会仔细的推敲一大堆数字之后的深刻含义?除非你是本领域内大牛任务。这样的行文一般都是让审稿人省事了-直接拒掉。
一般来说,结果部分数字并不是必要的,而是"佐料"。贯穿的主线应该是逻辑链条和一个故事。应该以数据作为依据,但是重点是讲出明白、准确的结论。不要说"XX检测中,A组值是0.322,B组值是0.432,C组值是0.877,...“,而是最好写成"C组在XX检测中,值最高,表明C组给药效果明显,从而说明该药物有某某效果".
5.“XXX教授的研究表明。。。”
中国人尊崇权威,论文中往往写"XXX教授研究指出。。。。"。可是这完全不是英语论文的习惯。因为,XXX教授一般不是什么名人。即使是名人,这种点名式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要宣战的口气的感觉。
一般来说,直接说有研究表明就可以,不要点名就好。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