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神童话养生---“中医语录”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夏三月,此为番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为必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之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朱震亨》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张景岳》
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
燥于外则皮肤皴cun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张子和》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顽痰生百病---百病多由痰作祟。《汪昂》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医宗必读·痰饮》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医宗必读·痰饮》
有痰之咳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朱丹溪》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sun泄;夏伤于暑,秋必痎jie疟;秋伤于湿,冬生欬kai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脏六腑之本也。《金匮真言论》
五实:闷瞀、脉盛、腹胀、皮热、前后不通;(肝受邪则闷瞀 mao;心受邪则脉盛;脾受邪则腹胀;肺受邪则皮热;肾受邪则前后不通)
五虚:气少、脉细、饮食不入、皮寒、泄利;(肝气不足气少、心气不足脉细、脾气不足饮食不入、肺气不足皮寒、肾气不足泄利前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呕吐症,胃气失降使然也。《类证治裁·呕吐论治》
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景岳全书·呕吐》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金匮翼便秘》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张景岳》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