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记者探秘华西病理科:重大手术病理医生说了算(转)
医生在进行切片
全自动染色机染色
44岁的谭女士(化名)躺在川大华西二院的手术室,等待她的命运被裁决——如果她腹腔内的肿瘤是良性,皆大欢喜;如果是恶性,则需要切除子宫和双侧输卵管。
可是,谁来决定谭女士的未来呢?这时,一个连医院内部人士都不太熟悉的群体——病理科医生出场了,他们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他们不会出现在手术室,却直接决定主刀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一台手术中,主刀医生甚至会连续送出七八次肿瘤组织给他们,以便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对于病人来说,他们就像“说最后一句话”的“终审法官”。
近日,在川大华西二院现代化的病理科大楼,记者见识了这批医院最神秘人士的作业流程。
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30分钟内作出判断
11月10日,一台妇科肿瘤手术正在进行。手术室里,主刀医生打开病人腹腔后,取下部分肿瘤组织,早已守候在外的技术员火速将组织送到病理科。
病理科内,一名医生和技术员配合工作,在显微镜的帮助下,速记标本表面特征。随后将标本送入零下20℃的冰冻切片机,制成厚度为4微米左右。再由医生对切片进行判断,得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判断,结果由传真机直接送回手术室,供手术医生决定手术方案和肿瘤切除范围。
“这个流程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病人是开着腹腔在等待结果。”病理科医生杨帆介绍,遇到肿瘤巨大的情况,一台手术会送七八次组织到病理科,他们都会一一对照观察。
一名病理医生至少接受10年培训
“这是个需要艰苦培训才能出师的工作,一个病理医生起码要受10年的专业培训,才有资质对肿瘤性质作出判断。”科室主任杨开选从业30余年,一年要看10多万张病理切片,累计看过了上亿张病理切片。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省内外地会诊和疑难病例。
杨开选介绍,术中冰冻切片是外科手术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的一种急会诊方式。通过手术切去病人肿瘤的一小块组织,跳过常规固定脱水石蜡包埋等冗繁程序后,通过特制的OCT包埋剂,将组织冻结于零下20℃左右,切成薄片并染色,进行镜下观察,以帮助手术确定组织良恶性、切除方式、切除范围,确认不易肉眼辨认的组织等等。
一张优质病理切片需经过近40道程序
11月10日上午,川大华西二院病理科一楼,堆满病人术后切下组织的取材台边,医生孙亮正在取材台磨刀。病理科更多的承担了大量传统的、精工细作的“石蜡切片”工作,而这是每一台肿瘤手术后都会进行的常规项目。
孙亮面前的几大袋标本袋里装着几名病人的术后组织,用福尔马林浸泡着。每打开一个标本带,孙亮都需要一一核对,是否和送检单上的备注一致。比对后,他还要对取出的组织进行拍照,贴标签。
每一天,病理医生必须亲自动手清理原始材料中的脏物,细致地取材后,经过全自动的脱水及浸蜡处理,再制作成包埋有人体组织的蜡块。然后由病理技术人员把组织切成4至6微米的厚度,并贴附在玻璃片上,进行染色,最后才制作成人们通常所说的病理切片。
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需要经过病理切片的固定、脱水等近40道程序。在充满化学试剂的工作间,病理医生只能通过加强通风来减少对自身的损害。目前病理切片的制作,除脱水和包埋是半自动外,其余都是手工操作,所以常规病理检查报告发放需要3到5个工作日。
这些包含着患者身体密码信息的石蜡切片,川大华西二院会保存在专门房间内长达30年。
病理科检查要求高一不小心就惹纠纷
由于这项工作高度依赖病理医生的专业水平,一旦病理判断有误,不仅对病人造成痛苦,还会带来长达数年的医疗纠纷。
杨帆介绍,患者杜某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在国内一医院治疗,经活检疑诊为“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医院传真的组织图像本身有问题,成像不清晰,在网络会诊中,导致北京一医院著名病理学专家误判为何杰金氏病。治了1年后才发现,杜某未患肿瘤,由此引发纠纷。
因此,通常疑难病例会再次转送到更高水平的医院,这也造成了华西二院每天都会收到来自西南各地的大量疑难病理检查病例。
从1998年成立病理科以来,杨开选就从来没休过一个双休,更没有一个工作日是准时下班的,“我多工作几分钟,就有一个病人能及时确定病情,反之就耽误他们的病情,所以我不敢停下来。”
全国病理医生不足2万缺口达6万名左右
杨开选介绍,川大华西二院的病理科从筹建时只有她一人,发展到如今拥有32人的团队,人才储备在全国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中是最优的。根据医院内部的统计情况,川大华西二院病理科的诊断准确率在98%左右。
尽管如此,杨开选坦言,目前全国仅有不足2万名病理医生,按照全国医疗系统拥有的病床数来算,我国病理医生的缺口在6万名左右。
华西都市报记者罗琴摄影张磊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