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淋巴瘤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2011-09-07 12:55  阅读(3016)  评论(4)  分类:文娱

 5月中旬,金域集团广州总部淋巴瘤专家林汉良教授来郑州金域做淋巴瘤系统讲座,短短的一周培训,受益匪浅,按时间流程结合所作笔记将培训效果做个总结和评估,也是对讲座的回顾记忆,更深一层理解,具体如下:时间5月16~21日。

1、  周一上午讲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并读相关病例6例,理解和体会:

(1)       B细胞的成熟转化过程,淋巴系统比较复杂,发生的淋巴瘤更为复杂,但经林教授详细讲解,对于初学者可以很好理解了从干细胞到成熟B细胞及浆细胞,并进行辨认,认识个阶段细胞的形态,了解不同阶段的停滞,克隆性增生,形成各阶段的肿瘤,因此免疫表型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免疫组化套,餐进行鉴别诊断,并且从左到右,发病年龄逐渐增大,不同的年龄,对考虑淋巴瘤的类型帮组很大。干细胞、前B细胞发生白血病或淋母,多见于小孩,B2细胞后的多发生在老年人,中间的自然是成年人,两边也可发生。对于有点基础者,可以总结,按肿瘤的发病概念,与其他肿瘤一样,老年人发生淋巴瘤的机会多,可能与细胞凋亡调控有关。

(2)       小孩发生淋巴瘤常见4种:淋母、Burkitt、间变大、霍奇金,而弥漫大B、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B、套细胞、B小淋常见于老年人。中年人什么淋巴瘤都可以得,鉴别起来比较复杂。

(3)       滤泡性淋巴瘤(FL),常发生老年人,儿童诊断时要慎重,并且BCL-2(-)。FL分为滤泡型和弥漫型,滤泡型较弥漫型预后好,又可分3级,1、2级低倍可见滤泡结构增生显著,背靠背,融合,显得非常醒目,鼓胀胀,生发中心扩大,套区、边缘区变薄,吞噬现象减少或消失,1级生发中心中心母细胞<5/HPF,2级6~15个/HPF,3级>16个/HPF,又分3a、3b(成片的中心母细胞,向DLBCL转化)。滤泡型淋巴瘤形态上可以没有完整滤泡结构,呈结节状时,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B小淋、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非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鉴别,结合年龄,都可发生老年人,部位霍奇金只发生在淋巴结,边缘区B多发生在结外,B小淋常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影像学可发现是否多个淋巴结肿大,HE形态可有细微差别,免疫组化各有特点:

反应性增生:B、T按各自的功能区表达相应抗体

滤泡性淋巴瘤:BCL-2

B小淋:CD5、CD23、CD43

套细胞:CyclinD1、CD5、CD43

非经典霍奇金:CD30、CD15、PAX-5

边缘区:以上排除性诊断

(4)       结合病例读片;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B及粘膜相关等,体会个体差异。

2、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为B2细胞发生的淋巴瘤,常发生老年人,结内外均可发生,但以结外多,发病部位多,常发生在粘膜、分泌腺等部位,低倍,千岛湖样(深浅交错),滤泡中心缩小或消失,边缘区扩大,界限不清,相互融合,高倍为单一的单核样B细胞,平铺排列,很平和的感觉,胞浆中等,常透亮,核仁不易见,不易见核分裂,既相对惰性,部分病例可有浆样分化。结合郑州金域4个病例,详细读片讲解,印象深刻,其中一例既有浆样分化。

3、  慢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SLL)为B1细胞发生的淋巴瘤,老年人,病史长,肝脾肿大,除淋巴结肿大外,常有骨髓及血象小淋巴细胞增多,并见较多幼稚小淋巴细胞(瑞士染色易于辨认),低倍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隐约可见深染和浅染的结节状或滤泡样,高倍,在深染的小淋巴细胞背景上,可见转化的小淋巴细胞,既幼稚淋巴细胞,可见小核仁,散在或簇状胞体稍大的副免疫母细胞,核仁中位,血管丰富,与AITL鉴别,后者血管增生更明显,并且分支复杂。CLL/SLL可发生转化,既可转化为DLBCL、HL、幼淋白血病。

4、  Burkitt淋巴瘤,高侵袭性,多发生于小孩,偶见于老年人,来源于滤泡母细胞,具有生发中心细胞表型,中等大小细胞,满天星现象,背景核尘,凋亡小体,核分裂多,因此需与DLBCL、淋母鉴别,前者Ki-67+>90%,DLBCL的Ki-67+50-90%,多发于中老年人。

5、  T细胞淋巴瘤比较复杂,分类多,多为侵袭性,与B细胞淋巴瘤相比,相对恶性程度高,根据细胞分化过程,分为T淋母/白血病、成熟T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T细胞与B细胞相比,常大、中、小混合存在,核膜薄,核染色质匀细,核仁小而不明显,常有血管内皮增生,背景细胞成分杂,常出现抗体丢失,但CD43、CD7常会出现阳性表达,CD4、CD8常会出现均阳性表达或均阴性结果(提示T细胞幼稚),因此怀疑T细胞淋巴瘤需全T标记:CD2、CD3、CD5、CD7,,参考CD4、CD8比值。

6、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中线部位,包括鼻型、肠病型、皮肤型,常见坏死、核尘、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或瘤细胞浸润,除T细胞标记外,CD56、TIA-1、GR-B表达,如不表达,需做EBV原位杂交确诊。

7、  淋母包括B淋母(2%)和T淋母(98%),多见于小孩,常伴随髓细胞白血病,瘤细胞密集弥漫排列,中等大,胞浆少,可见核仁,易见核分裂,免疫组化表达:TdT、CD34、CD117、CD99、部分CD10,T淋母核膜薄,染色质细腻,CD7阳性,B淋母核膜厚,核染色质粗,PAX-5阳性。小孩、中等大瘤细胞,注意鉴别淋母、Burkitt,后者满天星明显,B系标记阳性,CD10、BCL-6阳性。

8、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多见于老年人,只发生在淋巴结,正常结构被破坏,高内皮血管增生显著,分支,连接成网,血管周围中小异型淋巴细胞,胞浆多透亮,散在大的免疫母细胞,CD21、CD23、CD35标记显示滤泡树突细胞围绕血管呈吹风样排列,T细胞标记显示血管周围成片异型增生的T细胞,不典型病变需与EBV感染引起的T区增生鉴别,后者散在大细胞B标记阳性,为转化的淋巴母细胞,T细胞标记散在,不成片。与边缘区B鉴别,采用B、T、滤泡树突细胞标记,即可鉴别。

9、  非特殊性外周T,相当于收藏箱,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特殊类型T细胞淋巴瘤者,均可放到这里。

10、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滤泡性淋巴瘤,有时不易鉴别,一定要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有无发热,发热与淋巴结肿大的先后,肿大的时间,抗生素治疗效果如何等,形态学鉴别总结如下:

  反应性滤泡增生与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

 

反应性滤泡增生

滤泡性淋巴瘤

组织形态

 

 

 滤泡密度

 滤泡分布

通常限于皮质

占据整个淋巴结实质

 包膜外滤泡

通常无

常累及包膜外脂肪组织

 滤泡大小和形状

不一致

较一致

 滤泡内细胞类型

混合细胞群

单一或混合细胞群

 可染小体巨噬细胞

存在

无或偶见

 核分裂活性

中-高

低-中

 滤泡内细胞极向

有时存在

缺乏

 套区

通常存在

缺乏或不明显

 滤泡间区

免疫组化

 

 

 Bcl2

阴性

阳性(85%-90%)

  IgL限性

缺乏

存在(石蜡切片仅20%)

 CD10+bcl6+细胞

滤泡内

滤泡内和滤泡间

分子生物学

 

 

 Ig基因重排

缺乏

存在(80%)

 t(14;18)

缺乏

存在(80%-90%)

 

11、              T区增生有时与T细胞淋巴瘤不易鉴别,前者滤泡结构存在,滤泡间区增宽,明暗相间斑驳状,血管增生,可见较多散在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样),比R-S细胞小,CD30+,CD20强弱不等+,后者滤泡结残存或被破坏,成片淡染区,

12、              读片Kikuchi(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热,病史短,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常<2cm,病理特点为分3期:(1)增生期:互不相连的不规则淡染区,内见增生的淋巴细胞(CD3+,CD8+)、组织细胞(CD68+,CD163+)、浆细胞样指状突细胞(CD123+);(2)坏死期:相互连接的地图状的坏死,典型结构分为三个带,中央凝固性或纤维素样坏死、核尘、组织细胞,周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外围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样细胞;(3)消退期,纤维组织增生,大量的组织细胞、泡沫细胞。需与DLBCL、TCL等鉴别。

13、              读片Kimura,结节状,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脓肿形成,

14、              CD43应用的妙处,之前总觉得CD43在B、T细胞病变均可表达,应用和定位不好,反而不好判断,经林教授指导,方知,CD43敏感性高,结合B细胞表达,如果弥漫阳性,支持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见于B小淋、MCL、MZL,结合T细胞表达,支持T细胞淋巴瘤诊断,对于部分T抗原丢失者,意义较大;同时CD43也可在髓细胞白血病表达。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