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当下年轻人为何不敢质疑

2013-07-25 08:39  阅读(471)  评论(2)  分类:文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题客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5617人参与)显示,98.9%的受访者觉得当下青少年缺少质疑精神。至于当下年轻人为什么缺少质疑精神?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家长本身爱养“乖孩子”;53.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教育不鼓励质疑;52.4%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下,唯成绩论英雄。受访者给出的其他原因还有“整个社会都缺乏质疑精神”(49.4%)和“在当下,质疑成本很高”(28.2%)等。(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所谓质疑精神,通俗的讲,就是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多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质疑精神,不仅昭示着人类对世界和生命本体的执着追求,亦是培育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型国家乃至实现“中国梦”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题客网联合发起的相关调查结果来看,显然在令人对当下年轻人普遍缺失质疑精神倍感失望之余不禁让笔者陷入深思。

   

    应该说,上述调查结果,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问题在于,导致当下年轻人普遍缺少质疑精神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积笔者多年之观察,恐怕首先应把板子打在落后的教育手段和落伍的教育理念上,其次,当归罪于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质疑精神的敬畏。

    中国人还在孩童时期,就不得不学会逆来顺受。传统文化中有的是教人怎样做奴隶的训条。诸如:“忍一步天高地厚,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头的鸟儿遭枪打”、“吃亏是福”等等,且不说还有那“三纲五常”的束缚。可以说中国文化最为丰富的精髓,莫过于教人怎样“缩头”、怎样“隐忍”,力求自贬而后生。小孩如若胆敢质疑大人的言行,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要付出“打屁屁”、“跪地板”之类的惩罚与代价的。在这样的哲学哺育下或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当然不敢“每事问”、“问到底”。

   好不容易熬到上学,情形就更加险恶。一个好端端的孩子,上学不到两年,就会变得呆头呆脑,不敢乱说乱动,不越雷池半步。上课要把小手背到后面,下课不许到操场游戏。老师的话比家长更具权威性,说一不二,对也对,不对也对,哪个孩子胆敢质疑,哪个家长胆敢怀疑,那么,走着瞧,有你的好果子吃。在这样的学校环境里,慢说孩子不敢“善学则疑”,恐怕多数家长也是有对老师的不当教学行为有质疑之心没有质疑之胆吧?即便是到了高中、大学,由于受教中的学生,方有求于老师,有惧于老师,“立雪”尚且来不及,何敢有半句不恭!“吾爱老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毕业后或许能做到,在校时却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即便是硬骨头的鲁迅,在指出他的老师章太炎可敬之处之外,却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如此真切,真诚地作出具有真知的评价,也是在离开老师以后才作出的。

   千辛万苦熬到工作或走向社会,就更不敢公开质疑了。“伯乐们”已让你这匹“千里马”忝列到本单位职工名录,起码是动了恻隐之心或体现了惜才之意的,你不感激也就罢了,你还“嘶个啥”?此外,你敢质疑学校乱收费吗?你敢叫板警察执法犯法吗?你敢揭露官员贪污腐败吗?除非你由衷的不想孩子好或不怕跨省追捕。否则,你就乖乖从命吧。总之,在现实世界里,如果质疑精神确实到处碰壁,不仅不能成为获得财富、地位、名望的手段,有时反倒是成为追求这些目标的障碍,人们有理由在挫折与屈辱中怀疑质疑精神的实践有效性。

    好在随着网络、微博、论坛、QQ空间等新兴媒体的兴起,随着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不仅给年轻人提供了质疑的空间,也鼓气了部分年轻人质疑的勇气。而且,也确实在网民的不断质疑声下,将个别腐败官员拉下了马,让部分违纪违规者受到了惩处。但显然,要想让现实生活中的质疑精神不再如虚拟的空间那样让人感到陌生,要想让质疑精神渗透到每个年轻人的骨子里,并使自觉地敬畏质疑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蔚成风气,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