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隋唐演义为何不是名著
隋唐演义为何不是名著
先说点莫名其妙的废话。
中国的文化艺术大多起源于民间,有的经过反复锤炼加工,雅俗共赏,成为真正的大俗大雅,例如诗歌。有的没有发展到高层,只在民间流传,成为我辈俗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例如评书。有四本古典小说,被称为四大名著。而这四本书大多也是出自评书的形式。
实际上,民间流传广泛的书有很多,如岳飞传、杨家将、隋唐、封神,当年也和四大名著一样大范围传播,看看这几本书演绎出来的戏曲吧,几乎渗透进了每一个剧种,其花样繁多,演出频繁,比三国水浒之类的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它们不是名著?
把四大名著吃了,可以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不离现实,每个情节都能符合人性,符合规律,真实感无处不在,而且经常闪耀出生活中的智慧,是让人越看越聪明的书。红楼梦的细致入微就不用说了,水浒则是第一个摆脱帝王将相,详写市井人情的书,三国(原版)的情节如果你拿地图对一对,很多战术都是切实可行,或者真实发生过的,即使是神话形式的西游,貌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可是其妖魔鬼怪,神仙精灵,也都有明显的人性,基本是披着各种神鬼外衣,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喜。这也是西游远胜封神的原因之一。
差距就这样拉开了。在杨家将、岳飞传这类书中,忠臣孝子完美无缺,所向无敌,有神一样的精神和能力,奸臣贼子一无是处,投敌卖国,不存在任何良心和节操。这是不可能的事,是比神话还脱离现实的书,也是让人越看越傻的书。脱离人性的文字,显然不会成为名著。
于是,水浒和三国各有一种英雄气,红楼和西游各有一种灵气,独有的气质使它们成为名著。一般的民间评书没有属于自己的气质。但是拨开那些傻乎乎的书,剩下的唯有隋唐演义,在老单说的上半部中,已经透出了一点超群的英雄气。
废话说完了。
隋唐上半部的灵魂人物是秦琼,我最仰慕的评书书胆。天下有的是强人,之所以让秦琼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不是因为他厉害,是因为他的义气已经征服了山东所有的英雄。
由秦二哥引导的情节,一直都是那么真实。英雄落魄时,才看出世态炎凉,看看秦琼卖马吧。本来应该作为县城投降的窝囊人物的地方官,此时也敢随便派人把秦二哥摁住暴打,本来应该作为挨一巴掌就下场的龙套人物的店小二,也敢追着屁股讨债,逼得二哥砸锅卖铁。
好在二哥有的是关系网,英雄落魄只是暂时的。可是当英雄没有关系网,身处险境任人摆布时,就更加可悲了。听过隋唐的人,一定记得北平府的武魁、武亮吧,名义上是将军,却要听凭罗艺的宰割,被杀掉儿子,想报仇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武魁悲惨的被马活活拖死后,当罗艺荒唐的下令“把马头砍下”,以前听到这里不禁失声发笑,现在却感到一阵悲凉。本来也是两个不小的人物,只因为站错了队,就沦落到这般田地。罗家的人当然很爽,只有秦二哥这样的英雄会同情他们。
还有人本来站的队没错,后来莫名其妙的就错了,谁呢,最典型的就是老匹夫杨林。跟随英武无敌的杨坚打天下时,杨林平南陈灭北齐,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他的一生本当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一生,没想到转眼之间一切都变了,隋王室成了天下公敌,连自己最钟爱的义子都毫不犹豫的弃自己而去。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有一位睿智的人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君王只管享乐,权臣只管揽权,等到大祸临头的那一天,全傻眼了。还只有杨林在尽一个匹夫的责任,为国家战斗到死,而且他也必然会战死。铜旗阵被打成筛子,结果罗成枪挑杨林,结束了老匹夫的一生。也许,杨林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还在问,为什么会这样?
隋唐的气质就在于此。英雄的背后,是一个无奈的世界。
隋唐的下半部不再有这种气质,甚至秦二哥不再是灵魂人物,只剩下一帮没头脑的人打打杀杀,无休止的战斗。可以说,隋唐刚刚露出一点大家闺秀的端庄美丽,就迅速衰老了。很遗憾,隋唐的高贵气质转瞬即逝,没能成为名著。
我琢磨着,没成为名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其他著作有雷同,太多似曾相识的情节。以水浒为例,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林冲曾经被发配到沧州——秦二哥曾经被发配到北平
有一个傻子,跟随宋公明,万死不辞,他是李逵——有一个傻子,跟随秦叔宝,两肋插刀,他是罗士信
晁盖招来好几个英雄,打劫生辰纲——尤俊达招来老程,打劫国币帑银
宋江放走打劫生辰纲的人——秦二哥不但放走程、尤,还替他们去送死
王伦带着两个跟班,霸占一座好山,不容英雄,结果他死了,两个跟班没死——翟让带着两个跟班,霸占一座好山,不容英雄,结果他没死,两个跟班死了
大刀关胜攻打梁山失败,被劝降——银锤裴元庆攻打瓦岗山失败,被劝降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贾柳楼46友大结拜
梁山的人投靠大宋,反过来灭了同类——瓦岗的人投靠大唐,反过来灭了同类
…………
很遗憾,最接近名著的隋唐演义缺少罗贯中那种顶级高手的规划,也没有曹雪芹那种文字大师的删改,尽管老单这样的评书泰斗说书,为隋唐增色不少,但在此之前,它就已经永远的失去了跻身名著的机会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