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美国为何不侵略加拿大
看到有人在某论坛发帖问:富饶的加拿大就在嘴边上,美国为何不侵略并拿下加拿大?
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人都问过。例如,另一网友就曾在一个跟帖中说:“米国要扩张领土,灭亡他国,难有不发达的墨西哥,北有土地广袤,人口极稀少的加拿大,米国放着眼前好啃的骨头不啃,却来啃东方十三亿的核大国?”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证明了一个结论:很多人虽然都十分崇拜美国,但是都对美国的历史十分地不熟悉。
如果用这个问题去问一位上过大学的美国人,那么应当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美国大学虽然非常自由,但是有两门课程如果不及格,是一定不能毕业的,那就是《美国历史》和《美国政治》这两门课。
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加拿大早已是美国的“跟班”。从朝鲜战争加拿大派兵数目排在第四、阵亡数目排在第三,到这次加拿大积极支持联军出兵利比亚,都是例证。
不过,本帖不打算谈当代,主要谈谈美国历史上为何没有吞并加拿大。
简单地说,就一句话:美国“放着眼前好啃的骨头不啃”,是因为墨西哥的好骨头已经啃完了,而历史证明加拿大的骨头不好啃。
大家都知道,自1848年英国对清朝发动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受到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
美国对邻国墨西哥的侵略,正好也在这段时间前后:1846年5月-1848年2月。
这场战争,史称“美墨战争”。
这场战争的“成果”,相关资料介绍如下:“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美国通过这场规模不算很大的战争夺取了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世所罕见。墨西哥丧失了大半国土,元气大伤。美国从此获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1848年1月2日, 美墨和谈正式开始。2月2日, 在墨西哥城郊的瓜达鲁佩--希得尔戈村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墨西哥的格兰得河以北全部权利让与得克萨斯, 割让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亚给美国, 美国同意支付1500万美元并承担美国公民向墨西哥政府索取的325万美元的赔偿要求。美墨边界线划在沿格兰得河到新墨西哥以南由此向西河西北, 沿希拉河和科罗拉多河并由此沿上,下加利福尼亚线直到太平洋。[该条约于1848年2月23日提交美国参议院审议。2月22日, 波尔克总统致信国会, 强调他本人“完全清楚条约的缔结和签字”, 并肯定条约与波尔克本人“核准的基本相符”。3月10日参易院以38票对14票的多数批准了条约。5月30日, 美墨双方交换了批准书。7月4日, 波尔克总统发表文告, 宣告条约正式生效。”
这一战,基本上把墨西哥值得侵占的的土地一扫而空,可以说是“墨西哥的好骨头”已经啃完了。
剩下的那些土地,美国为什么不去占领呢?
首先,占领了未必有多少好处;其次,这些土地真正是“世世代代属于墨西哥人的土地”,即便打下来,要想建立有效的统治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美国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加拿大动武呢?
实际上,美国对加拿大这片“地广人稀”的地区虽然说不上“垂涎三尺”,但确确实实是动过大心思的。
历史上,美国为了吞并加拿大而动过两次武,然而都没有讨到便宜。
美国第一次对加拿大动武,是在1774年。
可能有网友看了这句话会问:那时候,“北美十三州”刚刚开始闹独立,哪来的“美国”?
这话没错!大家都知道,美利坚合纵国是1776年宣布成立的。但是,美国第一次对加拿大动武,试图吞并加拿大,还真就是在美国都还没独立的1774年!
可见这美利坚民族就是不一样:自己的国家还没正式宣布成立,还在为自己的“独立”而战,就敢同时对外寻衅,试图吞并近邻了。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英国当时宣布在加拿大实施《魁北克法案》,激怒了正在闹独立的北美十三州。
有网友可能又要问了:英国在加拿大宣布搞法案,怎么把闹独立的北美十三州激怒了呢?
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加拿大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搞这个法案,是为了招抚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的法裔人口而做出的妥协让步。
根据这个《魁北克法案》,当时的魁北克辖区应当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往西的地区和今天俄亥俄州。
这样一来,不仅阻碍了“北美十三州”计划当中的“西进运动”,而且,“北美十三州”的人将来要进入这个区域,不但得受英国管制,还得受法国的民法管制。
此外,也还有宗教因素:《魁北克法案》赋予了天主教在魁北克地区的特权,这也是北美十三州的那些信仰新教的清教徒难以容忍的。
既然英国的《魁北克法案》阻碍“北美十三州”向西“开疆拓土”的路线,咱“北美十三州”就来个釜底抽薪,干脆设法让魁北克也一起“独立”进来!
于是,在《魁北克法》通过的同一年,位于魁北克南方的“北美十三州”就向北方的加拿大派遣了两支军队来搞定他们的“第十四个州”。
当其中一支军队在理查德-蒙哥马利(Richard Montgomery)的领导下攻取了重镇蒙特利尔时,加拿大的英国总督盖伊-卡尔顿爵士(Sir Guy Carleton)只身仓皇出逃。卡尔顿及时逃到魁北克城,组织起了针对另一支入侵的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军队的防守力量。阿诺德开始包围这个要塞城堡,并在那里很快就与蒙哥马利会合。看起来加拿大马上就要成为“第十四个州”了。
然而,马上就轮到加拿大人牛逼了:在随后的冬季战役中,蒙哥马利战死,阿诺德将军受伤。春季到来之后,“进攻方”不得不撤退,回到了出发点。
在吃过这次大亏之后,美国独立战争的后期,加拿大领土上基本没有发生其他战争。
第二次动武,史称“第二次美英战争”,发生于1812年。此时,加拿大仍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而美国的独立战争则刚刚结束不久。
当时,大英帝国正与法兰西的拿破仑皇帝处于战争状态,两造打得不亦乐乎。眼看大英帝国似乎无暇顾及在美洲的加拿大这片殖民地,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人决定趁机捞一把。由于在独立战争中依靠法国的援助最终战胜了英国,美国人雄心勃勃,认为这次一定能一鼓作气拿下加拿大,于是头脑一发热,居然直接对英国宣战!
然而,几场仗打下来,美国军队却败在了英国正规军和加拿大武装力量的手下。
战争爆发不久,密执安湖入口处的麦基诺(Michilimackinac)要塞就很轻易地落入英国人手中,而且在其后的战争中再没有夺回来。尽管有伊萨克-巴洛克(Isaac Brock)将军的英明领导,和肖尼部落头领特库姆赛(Tecumseh)及其战士的帮助,美国人从底特律边境的进攻仍然被迫撤退,败得很惨。防守底特律的军队被迫投降,底特律要塞也被英国人攻陷了。同年后期,美国人又从尼亚加纳前线发动进攻。不幸的是,巴洛克将军本人早在昆士顿高地的战斗中战死,这次入侵也随后告吹。
不过,也有好几次,美国占领整个上加拿大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每到这种关键时刻,加拿大总是能够以非常出色的防御战扭转乾坤。
最重要的一次是1813年发生在夏杜盖(Chateauguay)和克莱斯勒(Crysler’s Farm)农场的战斗。当时,美国军队威胁要再次攻占蒙特利尔,切断上加拿大唯一的运输线。在夏杜盖,查尔斯-德萨拉贝利(Charles Salaberry)机智地把冲锋号手部署在入侵敌人前面的树林里,使美国军队以为他们已经被优势兵力所包围。这次战役也为法裔加拿大人提供了与英裔同胞肩并肩共同战斗的机会。战斗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无论上加拿大还是下加拿大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1814年圣诞节前夜,大不列颠和美国终于签署了和平协议。协议条款要求双方占领的要塞城堡和领土都恢复以前的状态。
这次战争使得加拿大地区人民的心里燃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国和加拿大合并为一的所有可能性彻底烟消云散。
美国第三次试图对加拿大动武,则是一次流产的动武,发生在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
从1861年到1865年,英属殖民地的加拿大人饶有兴致地但也忐忑不安地关注着美国内战的进程。他们从这次南方邻居国内发生的巨大冲突中,看到了一个刚刚统一的装备有强大而过剩战争工具的国家。而且,在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里,有太多的人太想针对这个北方邻居大不列颠殖民地——加拿大——使用他们手中的这些过剩的武器了。
正在这时,美国一些极端分子重新弹起了“合众国天定命运”的老调,要把英属殖民地——加拿大——也划拉进美国的版图。
但是,这一次暗藏的危机反而使得加拿大人对自己这片土地有了一种家园的归属感。他们未雨绸缪,为了使加拿大变得强大而不总受南方邻居的惦记,他们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治性联邦国家。
结果,美国还没有动手,已经拥有联合政府的英属殖民地进行了合并,宣布成立了自己的自治领。最后,美国的雄心勃勃转化成了没有实际行动的威胁而已。
历史上的两次动武的惨败和一次预谋动武的流产,以及加拿大正式宣布成为英联邦内部的自治成员,使得美国政府从此基本上放弃了对加拿大动武的考虑。
从那时起,加拿大就成为了英联邦的一个自治区,尊英国女王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加拿大至今拒绝完全宣布独立,仍然坚持留在英联邦之内,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我认为,依然存在的美国入侵的这种可能的威胁,应该是加拿大坚持这个选择的重要考虑之一:各英联邦自治区在受到外国侵略时,英国和其他自治区有义务出兵予以援助。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