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关羽 你凭什么当圣人?
关羽----你凭什么当圣人?
“伪圣”关羽欺世盗名已有数百年之久,今天我便来揭揭这张画皮。
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多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大肆吹捧“十姓家奴”刘备,连刘身边的关羽也沾了光,被吹得直上云霄。在本文中,拟从三国和历史两个视角来分别解读关羽,力求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形象。个人主观认为,无论从哪一视角来看,关羽都配不起“圣人”这个名号,更受不起这千年祭祀、万人跪拜。他如今拥有的名声和地位,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是当年某些人为了私心而生造出来的。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有必要把他真实客观的一面昭显人前,让大家能对他有个清醒的认识。
下面,言归正传,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在三国演义的架构中,武功高低是衡量武将的一个重要标准,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清楚地诠释了这几人的战力高下。关羽排在第四,也算不错了,但他比起前面的三人,名望却高了许多。比如同在刘备一方,战力更在关羽之上的赵云,却远远没有关羽的地位和尊荣。其实原因很明朗:关系罢了。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而赵云只是普通武将,所以关羽被抬高重用,得到了超过他武力的职务和地位。而这份私交,也恰是关羽说话做事骄狂跋扈的底气所在。
说起战斗力,禁不住想起“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三国时强调的是“单打独斗”、“英雄气概”,关羽自命天下英雄,却行此以多打少之无耻之事,实在令人不齿。比起“许褚赤身战马超”的豪侠,赵云百万军中左冲右突的气概,关羽“三打一”的“英雄风采”实在令人鄙视。
关羽最为人称道的事就是“挂印封金”,那种对权势的淡薄、对兄弟的义气,乍一看实在豪侠无双,但仔细想想,便知内情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三国演义中多次暗示,关羽“叛逃”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还是曹操有意宽纵,如果曹操有心灭之,他与刘备家眷“尽成齑粉矣!”而关羽既然身负护卫家眷之责,自然不敢胡乱行动,之所以敢叛逃,便是猜到曹操不会对他下毒手,所以这“勇气”一节,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再者通常降将不愿回归,多半是怕回去被猜忌冷落,关羽则无此顾忌,做为刘备的兄弟,回去他依然能得到重用,并有一个好名声,这也是他下定决心“归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关羽仍不得不考虑同僚的看法,这才是他“斩六将”的原因,按理说,既然知道曹操有意宽让,就该下手松些,六将都是废物,他完全可以只击伤他们而不杀,但关羽却下手毫不留情,原因很明显,是要借这六颗首级,断了自己降曹的后路,以向刘备和蜀国同僚表明立场。所以仔细想来,关羽这“归刘”之举,也不似之前想象中那么伟大。
而这件事的后果则延伸到了赤壁之战,到了华容道时,关羽为了还欠下的人情,不得不放了曹操,让刘备坐失千古良机。虽然是为了全义气,但他公私不分,因小失大,得失之间,殊难分辨。
书中另一个塑造关羽形象的事是“刮骨疗毒”,初看此处时年纪尚幼,既惊且佩;而成年后再读此处,却不禁哑然失笑:边刮骨膜边若无其事地下棋,莫非神经系统不健全乎?就算神经没有坏死吧,可明明很疼,却硬要装得如沐春风,如此惺惺作态,其好胜沽名之心,可见一斑。
关羽一生败仗不少,但最大的败仗还是在荆州,纵观战局,关羽战前不能团结上下将领,防御部署不佳;战事紧时指挥更是毫无章法,混乱呆滞,没能稳住阵脚。通观全局,根本看不出他有名将之风,比起白衣渡江、睿智潇洒的吕蒙,何止云泥之判?
而让人瞧不起的是,他生前作战不利败给吕蒙,居然死后靠闹鬼来复仇,真是小家子气,没有半点英雄的襟怀,要是颜良文丑也和他一样不要脸,他岂非早死多年了?
总得来看,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关羽对刘备集团实是弊大于利,不仅私放曹操犯下大错,更丢了重镇荆州,让刘备集团大势顿去。而他的死更造成孙刘反目,终致刘备将七十万大军断送。可以说,蜀国的下坡路,便是从关羽丢荆州开始的。纵观关羽一生,于蜀国并无太大好处,倒是替曹操杀过颜良、文丑、华雄三员大将,更救过曹操一命,可谓居功至伟。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关羽安心留在曹操一方,或许,蜀国的明天会更好。
上面都是依据小说做的分析,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其实更加不堪。
首先是关羽比较好色,业余爱好是强抢民女,而且曾因抢美女未遂,对曹操产生不满。
《华阳国志先主传》:“初,关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秦宜禄妻。”公许之。乃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
《关羽传》注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据《蜀记》和《华阳国志》记载,198年,刘备随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关羽便向曹操多次提出要求,要在城破后强抢秦宜禄之妻杜氏,以供其淫乐。大战前夕,不想着兵卒疾苦、战事运筹,却满脑子都是抢美女;而且还怕别人抢先夺了,先打好招呼占住;就这样还不放心,竟然还提了多次。纵观中外历史,这样急色的“圣人”,倒还真不多见。
不过色鬼曹操也够阴,之前答应了关羽,破城后一见杜氏果然美貌,便自己收入房中。关羽因此对曹操心怀不满,多次怂恿刘备布局杀曹。其后不久,关羽便随同刘备袭杀曹操手下大将车胄,叛曹自立。
此外,关羽的许多所谓的闪光点,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华容释曹”、“单刀会”等,也都是后人造出来的故事,连“温酒斩华雄”这件事也是编的,硬让关羽把孙坚的事迹给抢了。而关羽平生的最大的战绩“水淹七军”,倒确实存在,不过事情的真相是:两军对峙期间,突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滥,荆州蜀军拥有大量战船,遂能逃过一劫,而远道而来的曹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又无船只,于是顿时崩溃。可见,此次胜利纯属是关羽走运而已,和运筹帷幄并无关系。
反倒是关羽丢了荆州,实实在在地给了蜀国一记重创,从此蜀国失去了对外攻伐的滩头阵地,只能偏安四川一隅,再也无力进取,蜀国的灭亡,从荆州丢失一刻便已注定。
其实上面的历史功过还不是关羽招人讨厌的主要原因,他真正不招人待见,还是因为他的骄横跋扈和刚愎自用,这点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致的。其实他养成这种习性也可以理解,和刘备关系铁,有恃无恐,自然就骄纵起来了。
当孙刘联盟抗操时,孙权为了巩固盟约,曾屈尊降贵,主动要与关羽联姻,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以孙权帝王的身份,与关羽这样一个将领主动结亲,实在不能算辱没了关羽,而关羽的表现却令人嗔目结舌。
《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孙权派诸葛瑾为使求婚,以便吴蜀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关羽竟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于是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而在史料《关羽传》中,与演义所说大体相似:“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真地很佩服关羽的狂妄自大,当时人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也是人中之杰,但在关羽心中,孙权却不过是一条狗而已,而自己却是猛虎,和孙权有云泥之判。这么狂妄的人,实在真不多见,而关羽性情上的粗暴蛮横从此事也可见一斑,对孙权都敢如此,对手下将领何等嚣张跋扈,不说也可想象。即使是普通人家间的提亲,纵然不情愿,也该婉言谢绝,保全对方的面子。何况孙权此次提亲,还带有政治联姻的目的,事关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更应审慎对待。而关羽也不请示刘备,擅自粗暴拒婚,彻底暴露出他的不识大体。事实上,孙权因此事受了屈辱,心中不忿,孙刘联盟变得岌岌可危,让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无法开展。日后东吴进攻荆州,诛杀关羽,也与此事有很大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听说马超归附封官,竟要不顾荆州防御,回汉中与马超比武,胸襟窄小,不顾大局,所作所为,令人鄙视。下面是演义中的原文:
“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而《关羽传》中的史实与此很相似: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上面的文字不多,但关羽的虚荣和好胜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看来诸葛亮也早知道“关羽护前”,所以赶快猛夸关羽,说他比别人强,这才止住关羽的争胜之心。那么大一个人了,还要别人像照顾小孩一样哄着,真是可笑。
在“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中,也描述了关羽的性情:“斯人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其自负和喜欢压迫欺凌别人的形象也与《关羽传》相当一致。
等到黄忠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时(关羽为前将军,高于黄忠),关羽嫉妒之心又大炽,十分愤怒不平。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话:“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而史书上的原话也差不多:“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事实上,黄忠从未得罪过关羽,仅仅是因为关羽觉得“黄忠不配与他同列”,就毫无顾忌地蔑视侮辱黄忠,其自高自大、不懂团结、不识大体,在此事上表露地淋漓尽致。而其心量的狭小也于此暴露无遗,可谓史所罕见。而且关羽做为一个地方将领,居然狂妄地要干涉政务,不允许刘备授勋给黄忠,更表现出他的跋扈和专横。
这样不堪的品行,这样狭窄的气度,怎么可能招人喜欢?事实上,关羽在蜀国将领中人缘极差,大部分人都讨厌这个自大狂,上至丞相诸葛亮,中至同阶层的马超、黄忠,下至低阶官员麋芳、士仁、刘封、孟达、潘浚等人,都与关羽不睦。
而这种骄狂的性格,最终竟成了他众叛亲离、兵败将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围困樊城时,让刘封、孟达增援,二人便拆台不去;让麋芳、士仁供给,二人则由于“素皆嫌羽轻己”,所以“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关羽此时又犯了一个错误,扬言“还当治之”,最终导致严重后果:“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由于平素骄横,瞧不起别人,和同僚相处不睦,到了关键时候,不仅刘封、孟达不来援助,连负责运送补给的麋芳、士仁也消极怠工,最终令蜀军成为缺粮的孤军,关羽终于兵败身死。在我们不齿这四将行为的同时,也应关注一下他们的心理过程,若非“素皆嫌羽轻己”,想必不致于此。
为大将者,当能感召全军,同甘共苦,令“上下一心”。关羽性格上的缺失,让他不能团结同僚,戮力同心,内部尚且整顿不稳,何谈破敌?如此将领,又怎么能令人信任和托重?
篇末:
看了上面的内容,想必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会有所改变,觉得不似之前脑中的印象那么完美,也自然会衍生出一个疑问: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和名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政治需要罢了。
最初的时候,关羽身上的政治色彩并不太浓,其事迹以民间流传为主,直到到了宋朝,宋徽宗为了鼓励忠君报国,才开始大力宣扬关羽“挂印归刘”的事迹,以号召人们“忠臣不事二主”。后来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结拜时也渐渐拿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当了典范,关羽的形象便更上了一层楼。但一直到明末,对关羽的定位也仅仅是“人”,而不是“神”,更不是什么“圣人”,一直到了清朝以后,关羽才如坐上火箭一般,陡然“冒”了起来。其实清朝捧他的动机昭然若揭,满清一百多万人,要统治上亿的汉ren,压力比较大,于是不得不在思想奴化上大下文章。文字狱、篡改明史、二十四孝是第一步,随后便大力塑造吹捧袁崇焕和关羽两个形象,前者用来证实明朝的昏暗,以加强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后者的意义便是要在百姓心头,刻下“忠君”的深深烙印。此外,满清政釜力捧关羽,还有一个更为隐晦的原因,就是清以前,百xing心中的精神偶像一直是反抗异族入侵的岳飞,这让满清统治者如坐zhen毡,迫切需要推出一名新的圣人,来取代岳飞的地位……
于是,在满清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下,关羽虽然武功未达巅峰、战绩并不昭显、骄狂跋扈、刻薄好色,却竟然声名大噪,就这样被捧成了“武圣人”,安安然然地高踞在一个个关帝庙中,享受了几百年的跪拜和献祭。
满清已亡多年。“武圣”关羽,可以休矣!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