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IDPN(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1、 IDPMa(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上皮(腺腔上皮和肌上皮)和间质的比例及增生程度的不同,且腺腔上皮的增生即可被覆在乳头的表面,又可陷入间质,导致了病变的复杂化。a:腺腔上皮增生是IDPMa病变复杂化和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腺腔上皮过度增生时可在乳头表面复层化,形成不同程度的UDH,或在间质中形成巢片状。腺腔上皮增生更严重时,乳头可融合,或间质大片增生而形成实性图像,此时与癌很难鉴别。b:肌上皮增生:可不明显也可很明显,细胞大,胞浆丰富透明,核大。c:纤维组织增生和其他病变,过度增生可破坏管腔壁并卷裹上皮组织,形成假浸润像。IDPMa还可由于肿瘤出血、梗死、机化,继发纤维组织增生。IDPMa可伴有各种化生,包括大汗腺、鳞状上皮、粘液上皮、透明细胞和皮脂腺化生。
2、 A-IDPMa(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指导管内乳头状病变中存在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或小灶状低级别DCIS。目前诊断标准尚未统一,Tavassoli采用比例方式,ADH或DCIS<1/3时称A-IDPMa,1/3-90%时称IDPMa-DCIS。Page等采用大小标准,≤3mm时称A-IDPMa,3mm以上时称IDPMa-DCIS。
3、 IDPCa: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增生上皮≥90%呈恶性改变时称IDPCa,可表现为乳头型,DCIS型或两者混合。
IDPN的免疫标记特征及鉴别诊断:免疫标志物的应用主要围绕肌上皮缺失情况的评估和增生细胞良恶性鉴别两方面。
(1)肌上皮标记物:一方面良性病变组织增生时对正常结构的破坏可致肌上皮减少,另一方面恶性病变时可有肌上皮残留。HE染色下有时很难分辨。常用的肌上皮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p63、P-cadherin、CD10和SMM-HC.敏感性和特异性各异。P63仅表达于肌上皮,但敏感性稍低。CD10虽可同时标记间质肌纤维母细胞,但对肌上皮敏感性高,两者配合应用有助于对肌上皮状态的评估。有研究显示,p63和CD10在IDPMa和A-IDPMa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表现为弥漫或连续细胞层。IDPN各组病变肌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保存,良性病变保留了更多的肌上皮,恶性病变肌上皮明显减少;A-IDPMa不典型区肌上皮明显减少,与IDPCa相似。(2)细胞角蛋白的应用:腺腔上皮重度增生时,形态鉴别良恶性很困难。有研究显示,正常乳腺导管系统存在的特殊干细胞(基底细胞)可通过中间腺腔上皮和肌上皮最终分化为成熟的腺腔上皮和肌上皮,基底细胞表达CK5和CK14基底型标志物,中间细胞共表达基底和上皮型标记物,而成熟腺腔上皮及肌上皮仅表达腺腔上皮及肌上皮标记物。有研究显示,UDH由基底细胞增生并向成熟腺腔上皮及肌上皮分化,细胞组分及其免疫复杂而异质,而DCIS等恶性病变代表腺腔上皮一致性增生。IDPMa和A-IDPMa良性区基底型及腺腔上皮型标志物均呈一定阳性,而A-IDPMa恶性区和IDPCa主要趋于表达腺腔上皮标记物。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