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Po一篇2015年USCAP 104届年会见闻&有感
农历的新年来到了,新年结束后又要迎来了国际上新的会议季了,2016年的USCAP将于3.12-3.18在西雅图召开,今年的稿件被拒,对比2014年和2015年录用为oral Presentation,算是摸清楚了这个年会的录用喜好。之前PO过一篇介绍2014年年会的博客,所以在此再po一篇2015年波士顿USCAP年会的见闻和有感,也会对录用为oral Presentation的摘要和直接被拒的稿件简要的分析。
摘要的组织
2015年投出去的摘要和2014年投出去的摘要都是出自一个project。2014年介绍了B细胞受体(BCR,膜型免疫球蛋白)阴性的DLBCL临床病理学特征-遗传性-分子生物学-BCR-PI3K信号通路状态,对BCR抑制剂的反应性。那么2015年的摘要着重研究了DLBCL中BCR-PI3K信号通路可以稳定MYC蛋白表达,从而解释了MYC蛋白阳性的DLBCL未必发生MYC重排。方法学主要是依靠in vitro的研究验证in situ的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线索,同时为组织病理学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总之,都是紧扣组织病理学,进口拓扑结构的分析,不论用了何种的方法。
出发
受惠于之前美签/出入境良好的记录和学生的身份,很快就拿到了签证。办理好医院/学校的行政手续,这些都是一些例行的流程,所以在在拿到签证之前就已经订好了机票和酒店。这里再次感谢医院和科室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大力的支持,我们一共派出了6名学生参会,在机场吃饺子正好凑了一桌,而边上的一桌是由各个科室主任组成的一个团。正因为医院和科室的支持关心,才使得我们能够积极的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CAPA年会
美国华人病理学会会在USCAP期间举办自己的一个伴随会议也就是CAPA年会了,这个会主要是华人病理医生及大陆地区有行政职位的医生在一起建立network和social的一个平台了。Science的内容占有的比重不多,形式也非常轻松。会议组织的各位医生对我们从国内来访的学生/医生非常友好关照。只是碰到一个非常老派的医生,问我来美国签证难不难,国家/政府让不让出国等等,真的有点不知汉后有魏晋的感觉了。因为交流与互动不是单向的,国内的医生需要在北美有network,同样近年以来,北美的医生逆流回国内建立network也越来越多,因为在看到日益激烈的北美市场环境下,把目光转向中国获取资源。所以,随着国际化的逐步实现,每个人都有对接到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以后北美的,国内的学者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大家都在国际化。
Scientific session/USCAP 会议性质
所谓的Scientific session包括了壁报和演讲,都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有别于course即学习班授课。说道这里,不得不说USCAP的会议性质和宗旨。我个人认为首先它一个病理的会议,而且学习班所占的比重似乎更大,简单来说,USCAP更加侧重对病理医生的继续教育,而不是一个关于原创性研究的会议。即使是Scientific session的壁报和演讲,基本上是住院医生展示和表现的舞台,能在USCAP上有演讲,以后找工作会有亮点。我本人也是在2014年的年会上和现在的导师打了照面,后来才熟悉,提供了offer去美国学习。所以总结一下:USCAP会议性质是初级病理医生展现基于病理学研究的舞台和病理学继续教育的平台。会议性质决定了对稿件的甄选。当然,获得演讲确实是挺honor的一件事情,但是并不意味着壁报的研究质量就会差一些。因为线性的研究比较适合演讲,短时间内说清楚;但是比较复杂的研究,多线索的研究可能放在壁报更合适,因为有充分的时间与大家交流讨论。2015年的USCAP在波士顿举办,哈佛医学院系统其实往年是不太去USCAP展现,比较去哈佛的住院医师或者fellow以后都是想做physician scientist的,对Science更加侧重,去参加AACR等更多;但是今年由于家门口开会,所以参加的住院医生较多。在淋巴造血分会,我真的是被他们做的如此引人入胜的研究深深的折服。哈佛的名字自然高大上,但是与MDACC,Mayo这样与国内互动较多,有型存在的医院来说,哈佛旗下的MGH,BWH,DFCI,BIH似乎有点飘渺。但是如果各位对研究感兴趣,那么就需要特别follow一下哈佛系统。尤其是与MIT的Board Institute 合作的几个课题组,基本上是难逢对手,算上临床的资源和份额,犹在NCI之上。
USCAP钟情的文章
2014年和2015年,本人投去的文章格调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详述了。2016年我投去的文章是DLBCL的肿瘤代谢的基础研究。研究做了两年时间,砸了几十万,所以线索非常复杂,而且只是最后用了组织学标本验证了一下体外研究;而2014年、2015年的文章中方法学主要是依靠in vitro的研究验证in situ的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线索,同时为组织病理学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所以今年的文章就没有被录用,因为内容方面不符合会议宗旨,而且线索太多无论演讲还是壁报都很难容纳。
一点担忧
随着个体化治疗的浪潮,很多病理医生认为病理的春天来到了。我恰恰并不这样认为。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至少在血液肿瘤这一块,资源重新分配之后,病理医生做出的研究越来越暗淡,而临床医生领导的课题组反而获取更多的资源,进步越来越快。原来淋巴瘤研究方面,还有几个病理医生领导的课题组可以问鼎顶尖的文章,现在越来越难了。尤其是测序标准技术逐步屌丝化,更加将威胁到病理医生的生计问题。将来的趋势是依照法律法规和伦理建立的生物样本库,每个研究者获取样本的机会均等,而并非像现在很多病理科仗着标本在自己手上,同时在睡大觉。一旦使用生物样本库的机会均等,临床医生和患者直接接触,这是无与伦比的优势,尤其尤其是对于做“易活检”肿瘤的临床医生,如血液科,皮肤科等。何况现在的液体活检更加弱化了病理医生在获取标本中的优势。病理科再强势也只能存有诊断性的标本。而每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复发/耐药性的标本往往是追踪疾病发展规律的重要线索,这些可能都掌握在临床医生手上,临床试验的标本尽管存在病理科,但是分组也只有临床才知道。病理科存档的标本,没有临床信息就是垃圾,有了临床的支撑才成为金子。辅助性诊断技术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临床医生了解一个疾病的门槛,以前我们需要冗长的形态学描述才能定义的一个疾病,现在可能通过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免疫表型就能定义。另外:钱方面的因素就不多说了。本人所学很浅,站的角度也不够高,但是能隐隐约约感到危机的存在,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但是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少去自觉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医生的医生”,应该更为谦逊的学习、取长补短,和临床医生广泛深入的合作,和industry建立良好的关系。
共0条评论